来源:经济参考报 时间: 2011-07-28 08:49:53 编辑:安宁
导读: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,目前已有86家中央单位公开了“三公”经费,与以前的信息不透明相比,这让人们多多少少看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。不过,公车费用占“三公”经费六成以上的数据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,17年来的公车改革成效不大,未来依然艰难。
令人注意的是,在政府日渐压缩行政性费用支出的呼声下,公车费用却持续居高不下也说明进行了17年的公车改革成效不大。
如果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《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》算起,我国的公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7个年头。但在知名网友矢弓看来,中国公车改革17年来一直徘徊不前,有的时候还在倒退。
中国到底有多少公车?目前来看,似乎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。据有关统计数字,早在“八五”期间,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,年递增27%,约为GDP增长速度的3.5倍。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,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,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为3000亿元。后来一边进行车改,一边购进公车,可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,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花了600多亿元,2006年则将一举突破700亿元,占财政部预计实现的3000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1/4。
公车改革势在必行,但公车改革却又遭遇了诸多阻力。
以“三公”经费公开为例,早在3月23日,国务院决定,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,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“三公”经费预算,要求98个中央单位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,将“三公”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,并向社会公开,接受社会监督。
然而,截至6月底,只有科技部于4月14日公布了2011年的“三公”经费预算,一个星期之后,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0年“三公”消费决算和2011年预算中的因公出国(境)一项,其他部委全部爽约。截至7月26日,目前还有12家中央单位没有公开“三公”费用。
中央部门对国务院的底限要求尚且如此抵触,地方的积极性就更为冷淡。据媒体的公开信息,目前仅有北京在7月21日公开了“三公”账单,山东、江西则表示准备公开,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仍以沉默应对。
“三公”经费的公开尚且如此,触动了一些人根本利益的公车改革阻力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。
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工程
据了解,中国的公务用车制度源自前苏联时期实行的供给制,其特点是按干部级别配备公车。在公车制度建立的最初几十年里,车辆配备控制得较为严格。1984年,只有高级别干部可乘坐公车的规定取消,公务用车的基数陡然上升,问题也越来越严重。
事实上,对公车的配置及使用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1989年曾下发《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》等文件,进行规范管理: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;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,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。但据北大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观察,中央部委对上述规定还比较重视,而在地方几乎已成空文。目前在全国绝大多数乡镇,书记和乡长一般都配有专车。
加入商都车网购车团,享最大团购优惠!
2015/6/5 14:59:21
2015/1/5 11:52:50
2014/11/18 14:41:26
2014/11/12 8:56:28
2014/8/12 9:12:34
2014/7/29 9:43:10
2014/7/18 10:01:12
2014/7/17 8:19:53